af97fffe56e683cdc83942899f56aaba.jpg

 

前幾天的深夜,因為睡眠作息大亂,大半夜裡我看了非常令我為之動容的一部電影「奇蹟男孩」,這是一部讓我非常有感觸的電影,劇情從一開始,我就一直感受到某種暖流在心裡不斷流動,雖然暖暖的但卻帶有點酸酸的,我想這就是愛最真實的體現吧?

 

電影中那個經過無數次手術的顏面傷殘的男孩奧吉,我深深覺得他正詮釋了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小小殘缺,我們每一個人都像他一樣渴望被愛被尊重被受重視,母親因為想要深深的呵護奧吉,在小學五年級之前,都是讓奧吉在家親自由母親教導學校該上的每一堂課,直到母親認為奧吉必須接觸人群,決定將奧吉送到父母親精心挑選的學校就讀,然後讓奧吉接受校園生活所應該經歷的每一個考驗與學習。在奧吉要接受學校的教育時,父親跟他說「在每一堂課裡,你至少要舉手一次,但在科學的課堂裡,你可以盡情的舉手。」所幸,母親在過去已經為奧吉建立了各種自信,讓他在有自信的基礎下到校園裡一路過關斬將,然後贏得好人緣。雖然一路上有血有淚,但奧吉勝任這一切。

 

母親對奧吉說了一句令我非常有感觸的一段話「和善一點,因為人生並不容易。」突然覺得,有這樣如此有智慧的母親真是令人羨慕。也許這是我自己內心深處最渴望的事吧!?家庭支離破碎的我,一路上看著自己的父母親吵架、打架、外遇一直到簽字離婚,我深深的覺得,太年輕就結婚真的不是件好事,一個人的心智在沒有成熟之前,小孩子必定是辛苦的,即便年過三十、三十五,我們的心智也不見得是成熟的,所以,每看到身邊的朋友一個個去結婚,一個個看著他們小孩的誕生,我都會去想,他們對於父母親的角色真的都做好準備了嗎?

 

記得有一次,有個朋友在跟我分享他童年時期的遭遇,父親的壞脾氣與暴力,讓他們這幾個兄弟姊妹一直活在陰影之中,最後,母親乳癌過世後,幾個兄弟姊妹因為無法原諒父親對他們造成的傷害,先少跟父親往來,並且也不讓自己的小孩跟他們的阿公有過多的接觸,然後讓他父親的生活過得像獨居老人般,不關心也少有往來。

 

某次,這個朋友看著自己的妹妹以及妹婿管教他們自己女兒的方式,那種言語上的暴力與體罰的方式,讓她感到難過,她說她實在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外甥女被體罰,後來,我反問了這個朋友一個問題「你覺得,你在他們身上有看到你父親的影子嗎?」,這句話讓她愣住了。

 

教育,它的定義非常的廣,除了胎教、家教、身教、言教、家庭教育、傳統道德、社會規範、知識等,其實還有很多看不見枝微末節的教育都大大隱藏在我們的無名之中。父母親的一言一行、走路姿勢、吃飯、喝水的方式、抽菸的手勢一直到講話語氣、口氣、看事情的態度以及思考邏輯、處理事情的形式、與人互動的方式都大大的影響著我們,如果你能夠有意識的觀察這些細節,如果你能夠抽離自己以第三人的角度觀察自己的行住臥坐,你必定能看到各種連結──覺知。

 

關於這部分,在過去的幾年裡,我在自我察覺的過程中,沒有一個是不受父母親所影響的。就連你所吸引來與自己接觸的人包括環境,也都是如此,你交往的朋友、相處的伴侶,去過的餐廳,你所看的每一部電影,都隱藏著很深很深的與父母親之間的連結。只要非常細膩的去觀察,你一定可以看到那個蛛絲馬跡,沒有一個是會被遺漏掉的。因為如此,我常會問自己「你做好成為一個成熟有智慧的父母親角色了沒?」雖然這一生我確定自己不會結婚也不會有自己的小孩,但說不定哪天吃錯了藥,跑去領養一個孩子也不一定,所以,無論如何,都要隨時保持覺知深深的觀察自己,即便沒有婚姻沒有小孩,在這社會上與任何人事物的接觸,都會有大大的提醒與幫助,這是我深信不移的,因為我看見我自己了。

 

另外,教育有一種習性,那就是「改變」。我們經常都會遇到自認覺得比自己弱勢的人,有時,你會想要改變你的另一半、改變朋友的態度、改變毛小孩的習性,甚至改變父母親的認知,但是我們卻不知道那個「改變」其實是自私的,是只為自己設想的,因為「改變」我們忽略了「欣賞」,這是我在自我察覺的時候所深深體會到的。你與其想「改變」眼前的人事物,不如先以身作則然後用欣賞的角度看對方,慢慢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他人,而不是用自己的定義強迫去改變一個人,除非對方接受你對他的改變,否則你的改變是自私的。

 

這是我在閱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經典裡所發現的──因材施教。當你想要影響一個人之前,你必須先清楚知道自己,自己必須先擺脫掉與父母親之間無名的連結,否則,我們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。所以要經常不斷的問問自己「你的心胸夠寬廣嗎?」如果你的心是夠寬廣的,那麼,你無須改變一個人,因為你的行為已經在冥冥之中影響了另一個人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土艸合四維Tar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